作者: 冉景丞
几乎所有到了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人,都会奇怪在贵州园前那几个巨大带刺的圆东西。茶壶不像茶壶,包子不像包子。都会纳闷为什么要在贵州这好山好色间放这么几个家伙,还那么抢眼。对于我这个老贵州来说,这个东西并不稀奇,甚至可以说很熟悉。它,就是贵州盛产的刺梨,山野里到处都是的小野果。
记得小时候,孩子还真就有孩子的样子。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来说,放学了是没有什么家庭作业的,需要利用放学后的空余时间帮助家里干活,干得最多的莫过于砍柴、打猪菜、割牛草或放牛这些事。
一帮小伙伴一起出门去砍柴割草,总是那么有说有笑,好像再怎么穷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苦恼。只是时常会觉得肚子饿,也没有带干粮之说,最多是就地取材,在山上找一些能入口的野果。像茅草根茅草蕊这类的东西是最常吃的,春天里还有刺苔,或是会有些早熟的泡,也就是悬勾子。什么栽秧泡、白刺泡、乌泡、空心泡,都会陆陆续续出现在山野。若是秋天,也总少不了猕猴桃(我们当地称作洋桃)、胡颓子(我们当地叫牛奶奶)、八月瓜、拐枣等。
还有一种东西,虽然味道没有泡那么甜,也不如八月瓜那么香,却是几乎一年四季都会找得到。不管是田埂脚、土坎后还是大路边,时不时总会有么一两丛,甚至有时候是满树红花,但依然可能在枝头找得出几个满身是刺的果,那就是刺梨。
虽然刺梨算不得什么美味,饿得急了,也不管好不好吃,也不怕浑身是刺,总是胡乱地用手或衣服抹一抹,就放在嘴里美美地嚼起来。使劲地吸食那些酸甜苦涩都带的汁。吃得多了,也逐渐吃出了一些经验,不会去找那些个表面好看的果果,因为那种好看的往往酸得牙紧。倒是那些看上去不起眼,甚至是黑不溜秋的,像是一颗牛屎的,那种我们叫住牛屎刺梨的,反而肉厚味甘,香脆可口。
没有人去琢磨为什么同一棵刺梨树上既有花也有果,没有人去刻意采来带回家吃,就是现采现食,简单充饥。也不会去考虑营养不营养,只会考虑有没有毒。
上了大学后,去了外地工作,条件好转了许多,慢慢地见识了更多的水果,包括曾经闻所未闻的榴梿、红毛丹、车梨子、蛇果等。只是每一次回到家乡,总也不会忘记那童年时在山野里采食的刺梨,还是要去转转,去尝尝它那略带苦涩的味道。
一首《好花红》唱得那么纵情,“好花红,好花红,好花生在刺梨丛。好花长在刺梨树,哪朵向阳哪朵红。”说的就是那刺梨花。才注意起刺梨花来,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儿,满树的花朵从粉红到深红都有,似乎真的与阳光有关。也会小心翼翼地采上那么一两朵来细细端详,看那些黄色的花药花丝,似乎还能看到那些细小的花粉。或是静静地看蜜蜂在刺梨花间飞来飞去,裹得满身的花粉,后肢还会抱个花粉团。于是又忍不住在满是棘刺的树丛中寻找,总要摘上一个来品尝,细嚼慢咽,一股酸酸甜甜还带点苦涩的味道弥漫在口齿间。没有了童年时的圄囵,倒是时不时掠过一丝思念,那种对故乡的眷念。
刺梨成为了一种产业,倒不是因为它那红艳艳的花,也不是因为童年的那些情,而是它的营养价值逐渐被发现。据说刺梨是维C之王,而且还富含SOD和维生素P,对抗衰老和防癌都有一定的作用,成了专门开发保健品的原料。什么刺梨汁、原汁、浓缩液、饮料、含片、干果等,一应俱全。虽然没有亲自考证,身边的同事都说这刺梨对保持人的年轻态、抑制癌细胞的发展和提高人体免疫力都很有作用,在今天这种一种癌症高发的环境中,也难怪它会火。
刺梨产业火起来了,刺梨文化也挖掘了出来。才知道它还有山王果、刺莓果、佛朗果、茨梨、木梨子、刺菠萝、送春归、刺酸梨子、九头鸟、文先果等一系列好听的名字。也知道了不仅刺梨果可以食用,它的根、茎、叶、花、果都可以入药。它的花也开始有人关注,据说可以做成花茶。真是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,刺梨变成了黄金果、致富果。
如今刺梨产业已经成为贵州十二大生态产业之一,还与世人皆知的王老吉开展了合作,已经开发了柠刺茶等产品,更多产品正在逐渐推出。真心没有想到,这种小时候就常吃的野果,终于飞上枝头变凤凰,张开了它翱翔的翅膀。
以上就是关于刺梨是什么的菜谱做法,更多美味食材做法请查看好吃的家常菜怎么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