薤白,别名小根蒜、山蒜、苦蒜、野蒜、野葱、野藠等,俗称苦藠头。
薤白亚种是藠头,俗称甜藠头。
老家的山坡田野长满薤白,乡亲们将这种野外自然生长的苦藠头称作野藠,没人种植和打理,却引得村民们争相采挖。
杜甫诗云:束比青刍色,圆齐玉箸头。衰年关膈冷,味暖并无忧。
诗圣形象贴切描绘出野藠的外观,以及充饥后的美味感受,对这类舌尖野菜评价极高。
对于一生颠沛流离、餐风露宿的诗圣来说,吃野藠不亚于朱门酒肉。
童年家境贫寒,理所当然要帮助大人做家务,春日采藠的情景历历在目:
一群小伙伴兴高采烈地挎着竹篮,带上镰刀,欢呼雀跃在鸟语花香的油菜地、土坎上、草丛中、小溪旁,专挑那些粗壮高大的野藠,顺着地面的鳞茎挥镰,先是整齐排列放置,采集到的一大把时,则挽成发髻一般放在蓝中。
春暖花开之际,野藠破土而出,像极了香葱苗,一簇簇郁郁葱葱,漫山遍野蓬勃生长。
春风吹拂着一株株野藠,仿佛一名名战士策马扬鞭,一条条翠绿的马鞭。
采挖野菜是苦中作乐的幸事,户外劳动权当是组团踏青,而且丰富了菜篮子,一举两得。
野藠炒蛋是农家美食,野藠洗净切段备用,鸡蛋碗中搅匀,锅中倒油,热油煎蛋,两面微黄时倒入野藠,稍加翻炒,再放适量食盐,少许清水,继续翻炒几下,香味飘出即可出锅装盘。
一道营养开胃的野菜,保准米饭一扫光。
野藠头炒蛋
每逢清明时节,家乡的传统习俗是自制清明丸子,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,滤水掺入野藠,搓成米丸子,一青一白,蜡丸大小,蒸熟即可食用,亦供奉先人。
地府节日能尝到后辈的手工厨艺,先人们若在天有灵定会欢喜。
如今农民蜂拥进城买房落户,农村人流稀疏,野藠与杂草越发疯长。
野藠生长旺季如果没有采挖,进入晚春茎叶便老了,纷纷抽穗结果,采挖时以指甲能否掐断为凭,掐不断的挑剔出来扔掉。
春寒料峭,多吃野藠有抗菌消炎、温中散结、宽胸通阳、健胃祛湿等功效,古代药书,史料文献记载颇多。
葱薤有治病防疫的历史记载,人工种植一度盛行,农谚葱三薤四,即三棵葱,四棵薤为一植株,大面积种植既是开胃的蔬菜,又是救人的药材。有人把甜藠头比作是菜中灵芝,苦藠头的药用价值更高,因此野藠胜似灵芝。
宋代张耒《种薤》诗云:薤实菜中芝,仙圣之所嗜。轻身强骨干,却老卫正气。持钱易百本,僻处多隙地。雨余土壤滋,栽植勤我隶。今年时泽足,灌汲免远致。朝洼已芬敷,零落发鲜翠。嗟余百不偶,六尺自知愧。虽甘老支床,同愿寿阅世。晨餐入匕箸,美不俪羹胔。神农岂欺予,魏姥有前志。
此诗为证,古往今来对野藠的认知相同,久食确能养心理气,扶正固本,延年益寿。
野藠有助于不同人群,肠胃和脾虚患者,孕妇,尤其多年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。
杜甫、白居易、苏东坡、陆游等文坛大家都有诗词盛赞野藠功效,身为苏东坡弟子的张耒更懂养生之道,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保健佳作。(乡土文苑,陈洪柳供稿,图片来自网络,侵删)
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,马鞭,没人,吃,吃牛,鞭,不吃,薤白,别名,的菜谱做法,更多美味食材做法请查看好吃的家常菜怎么做。